做完Elaine的包,一個學期又畫上句號。這個學期時間上較長,亦比較辛苦。事情總是拖拖拉拉的,沒完沒了。
早於sem break的時候就聽聞Ole Scheeren會教studio,在不能選擇Carlow的joint studio的情況下,就疊埋心水看看這starchitect會帶來什麼inspirations。
「Core Values」是這個studio要研究的事。Ole說他跟朋友說會來HKU教,朋友都不解,說HKU學生只重presentation和efficiency,悶得很。於是他便想到了用這個可說是建築設計裡最悶的一個部份給我們做,看我們真的如此悶蛋,還是可以將它變得有趣一些。他亦覺得畢竟core將會是我們建築生涯裡經常會接觸的事,何不把它帶入學府研究一番?
第一份功課,用10分鐘自我介紹,形式不限。有人剪片、有人自彈自唱、有人說故事、有人畫畫。那一刻,團隊中的多元性和各人自身的特點令人想像之後的team work應該有很多有趣的input,可惜往往事與願違。
11人的隊伍,一方面太多,一方面又太少。以組織和分工來看,要每人也自發地工作很難,要大家都有共同的thesis更難,結果兜兜轉轉也沒有什麼presentable的成果,以此看來人實在太多。以題目的範圍而言,世界上有數之不盡的towers,幾乎每一棟都有它的core,每一個core都是design specific,要在浩翰的資料裡找出有用的,再歸納出我們的見解並不是11個人在一兩個月能夠做到的事,由此看來人手實在不足。最後research的結果強差人意但因時間緊拙唯有繼續到下一階段。
Design開始才是真正和Ole有交流的時候。說實在,當初我看他北京的CCTV和曼谷的MahaNakhon,不過是玩form。可是從他的對話中,會知道他要求的多於建一棟iconic building。他和我們分享的經驗,不是從普通的tutor口中可以聽到的。不時可以聽見他說要珍惜做學生的時間,工作後便沒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。有時會感到他的無奈,會覺得他所做的,不完全體現到他自己想做的。(我想這也是他其中一個離開OMA嘗試自己開公司的原因吧。)
他對於建築的看法,很多我也認同。他不喜歡用設計去force一些事發生,覺得結果只會適得其反,應該用設計去「讓」那件事發生。在我的design裡,我也嘗試營造一個讓住戶和鄰里自發地活動的地方,而不是改變他們的circulation pattern來強制他們相遇。
至於對做人和做architect,他覺得最重要是有DESIRE。不知不覺間我自己也將這個字放在心上。對!沒有desire做什麼也沒有意義。
Desire是很個人的事,學杜鵑說:「討好別人的設計,很多人正在做,何不真切地做自己認為對的?」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不同的聲音,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對自己對整體也是好事。
這年學到的很簡單,大概就是忠於自己的想法。
在堅持己見的同時漸漸悟出了自己的建築設計哲學,自己的語言不佳,借Justyna的一句:「Minimum Effort, Maximum Result. 」Minimum Effort不是指懶得就懶,也不單單是要economic efficiency。設計作為interventions,是以最簡單最「小」為目標,融入此時此地,令環境、社會能從設計中得到最大的益處。換言之,就是「pee-poo」bag比將整個城巿鏟起重新建一個eco-city好吧。
3 comments:
我都覺得ole係一個很難得的tutor. 緃然佢來ge 時間唔多。但喺佢身上的確係學到好多好實在ge嘢。
desire and passion, i think
i like the the way u wrote the last paragraph.
小設計 大意思 哈
才是最聰明和實際的吧~
有無限資源金錢時間的話
所有已經有可能
根本用不著我們
小設計 大意思
yeah that's what I mean
thanks katrina
Post a Comment